2012年12月31日

2012即將要結束了~戰地琴人觀後心得~



標題有沒有這麼隨便 XDDDDDD



好(好個屁),看了戰地琴人,是個每當提到二戰的德國就要把猶太人推上火車的二戰波蘭背景片。這次(?)是以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的角度,往自身或往外界的角度去描述這段歷史。

大家對二戰的歷史或電影已經熟到不能再熟了所以跳過,總之就是群體意識容易受到煽動的定律之下德軍對猶太人做出了取多迫害的事,而主角Wladyslaw Szpilman(波蘭的猶太人鋼琴家,以下「主角」)則是幸運地活下來,所以從頭到尾見到了自己的族人一群或一個一個消失。
而這部片除了史觀以外,也有很多部分是著墨在主角本人身上。以一個當時的猶太人來說他真的非常幸運,一直沒有被抓,受到很多人幫助並且活下來到1945。

對於這部片本來抱有的期待是錯誤的,一開始本來以為會穿插有很多鋼琴演奏,結果一直都在逃難所以沒有時間 XDD
不過這樣的意外性到也蠻引人入勝,因為會覺得,「戰地琴人」這名字不是像什麼終極XX或神鬼XX一樣都是片商隨便翻,原名就叫「The Pianist」,既然甚少彈鋼琴,那到底為何叫這片名。總之因為這樣所以就一直想看下去。

片中很多輔導級的橋段,就是常見的德軍或蓋世太保對待猶太人的那些。當然若只有這樣的話這部也不會拿那麼多奧斯卡獎。在兩小時半的片長中這些片段一一映入主角眼簾,甚至連身為觀眾的我們都看到會有點麻木了,感覺處於二戰的時代,似乎很無力,只想著要活下去,或是乾脆一死了事的人當時應該也不少吧。

然後接下來就是這部片讓人感到特別的地方,現實中的二戰並不像Macross一樣可以在戰場上用音樂感動敵人,身為鋼琴家的主角也不過是個小小的逃難者。哪裡能彈鋼琴呢?

的確,片中鋼琴演出的橋段非常的少。但即使如此,經歷了一陣逃難之後,看到暫時的居所裡有一台鋼琴的他,雖然避免被德軍發現不能發出聲音,但還是幻想自己在彈鋼琴。之後又經歷一陣逃亡,到原本猶太隔離區裡,反而是被發現他的德軍問到「你在這裡做什麼?職業是?」之類的問題的時候回答了開罐頭..呃我是說回答了我是鋼琴家,看到這裡其實有種,不知道他到底是瘋了還是很堅持自我價值的存在的感覺。不過其實看這片名應該還是後者吧。

上面這段已經是最後片尾才出現的劇情了,兩個小時半基本上就是一直看到猶太人被德軍肆虐,時而反抗然後又被肆虐的情況,然後不時穿插著主角幸運獲得幫助所以得以活下來的劇情。並不壯闊也不煽情,如同散文甚至流水帳一般的敘事方式,也許是這位經歷納粹鐵蹄的金獎導演想要藉由這麼長的時間讓觀眾跟主角一同融入片中世界而產生同理心。也可能只是我自己中招了所以才會不知道主角最後到底是瘋了還是清醒。


如果只看到上面那張海報,會覺得就是一個猶太人鋼琴家的故事。但是看下面這張海報,就會知道是個鋼琴家在戰爭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到哪裡彈琴的故事,有好有壞不過下面這張對主題描述比較清楚,廢墟搭配鋼琴家的標題也很有矛盾的衝擊感。
比起比較偏向演出效果的射殺猶太人那幾幕,還有定番(?)的推上火車,主角為了逃命只好翻牆回到已經被炸爛的原猶太隔離區時,所見到的景象,也許正是導演最想訴說的主題,也是人類殺戮歷史的見證。那景象確實地讓人感受到衝擊,也確實讓人刻印在心裡。

人家說看電影瞭解導演、編劇、故事背景,可以讓電影變得好看,雖然在看戰地琴人之前,沒有先瞭解過就已經覺得很好看了,但稍微一查大概可以瞭解,有著跟主角相同經歷的導演大概這輩子的宿願就是拍這部電影吧。然後因為是歷史故事改編,一查又可以發現幫助主角的軍官Wilm Hosenfeld好像戰時幫助過的猶太人多達50人,還被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追封為「國際義人」,好酷 XD

描寫戰爭的片子不一定要煽情或壯闊,冷靜且理性的敘事也可以讓人反思並珍惜現在的和平。對於世界上發生過或正在發生的事情,你可以不喜歡,可以覺得恐怖噁心,但是我覺得都要去看,都要瞭解才是。畢竟可以在家裡這樣輕鬆地觀看一部電影或是寫網誌,的確是建立在一路走過來的人類歷史上。



2012年的最後一天,Wladyslaw Szpilman沒有忘記而堅持著自己是個鋼琴家,2012年一路走過來,快忘記自己是誰了的我,則還在持續尋找自我中。


大家新年快RRRRRRR樂!  (彈舌的意味)


=
所謂的「下面那張海報」







2 意見:

佐小飛 提到...

標題太隨便+1

欸,不是等等要出門表演了,還寫觀後感!!!

小鏡 提到...

>小飛

培養表演情緒啊!你還不是等下要表演還秒回!!!

張貼留言